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哲学研究
    人的技术王国何以可能——培根对技术转型的划时代呐喊
    夏保华
    2018, 20 (6): 551-555.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01
    摘要( 512) HTML PDF(891KB) ( 602)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一位“亲技术”的哲学大家,应被视为“技术哲学之父”。他把自己定位为人类社会技术转型的“指路人”,利用当时可用的各种文化资源,从人性、社会、宗教、自然等多个角度,充分揭示社会技术转型的根据和基础,号召人类去建设一个面向宇宙的人自己的技术王国。培根特别强调,人具有一种先天的、内生的发展技术的潜力,而社会发展必然客观要求技术的大发展,人类真正的力量和伟大体现在人对物的征服中。另外,技术与自然是同一的,自然的深层次和更隐蔽的本性唯有借助技术才能充分绽放出来。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古希腊技术思想与前苏格拉底时期自然哲学的关联探究
    赵墨典,包国光
    2018, 20 (6): 556-562.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02
    摘要( 512) HTML PDF(924KB) ( 851)
    当苏格拉底将“本原”的思考从“自然”转移至“人类事务”上时,“技术”就成为了哲学的重要话题。古希腊的“技术思想”蕴含于宗教神话与智者、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思想之中,而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在构思层面与哲学的“技术思想”存在着关联。自然哲学的“本原—万物”理论、“宇宙”生成论及“努斯”(心灵)学说,虽是对“自然”的“生成”方式的探讨,但其在理论构思层面影响着古希腊哲学对“技术知识”“技术制作”和“技术目的”等问题的展开。“自然哲学”的“生成论”孕育了古希腊的“技术思想”从“宗教神话”到哲学的“转向”,古希腊哲学对“技术”的阐释,可被视为是对自然哲学“生成”模式的“继承”与“再造”。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20世纪初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及其反思
    雷环捷,刘大椿
    2018, 20 (6): 563-568.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03
    摘要( 530) HTML PDF(910KB) ( 609)
    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主要发生于20世纪初,包括科学概念、科学观念和科学事业等三阶段的本土化。科学概念本土化反映为维新变法时期的日式译词“科学”取代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式译词“格致”。科学观念本土化得益于科学救国思潮的推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现,“赛先生”的鼓吹更使科学作为思想武器达到高潮。科学事业本土化落实于科学成为一种社会体制和共同追求。评价科学的本土化进程,应梳理其易名、扬名与正名的特定模式及特征,并反思其负面影响且分析背后原因,以求客观看待科学本土化进程,肯定科学就此在中国扎根生长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于共词网络的我国企业效率研究结构分析
    张悦玫,周倩
    2018, 20 (6): 569-578.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04
    摘要( 370) HTML PDF(983KB) ( 648)
    企业效率研究对优化资本布局、增进企业供给意义重大。以CNKI作为数据源,运用Endnote、Bibexcel、Ucinet和文本分类等工具,对2006—2015年的企业效率代表性研究文献进行共词网络分析,厘清企业效率研究结构存在的分支、热点与趋势。研究结果表明:DEA、工业企业等度数中心度高于均值的17个知识节点是企业效率研究的热点;DEA、企业绩效等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高于均值的17个信息连通点是未来新理论和新方法的高发区;企业效率研究形成效率概念、企业类型、度量方法、影响因素(或经济后果)四大研究结构。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脉络。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多组织知识学习超网络模型及其学习绩效研究——面向复杂产品产业集群
    阚双,郭伏,杨童舒
    2018, 20 (6): 578-585.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05
    摘要( 443) HTML PDF(1099KB) ( 894)
    按照系统科学视角网络建模的研究范式,对复杂产品产业集群知识活动的主体、资源、动力机制等进行了分析,构建形成了具有动态特征的多组织知识学习超网络模型。深入该模型的演化过程,通过仿真实验发现:不同项目团队组建特征会带来不同的产业集群学习绩效,存在着一个能够实现最高绩效的最优项目团队规模;当项目团队所在的组织子网络拓扑结构处于小世界特征下,则多组织知识学习超网络知识水平能够快速上升,学习绩效高启;当项目团队规模小于最优规模时,组织子网络的小世界结构存续时长与项目团队规模成反比等。结合相关结论,提出了一些对策,如要优化网络公共知识与信息平台载体,加强对复杂产品产业集群项目团队规模和结构特征以及多组织知识学习网络的管理等,以提升知识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社区居家养老引入时间货币探索性试验
    郑红,王慧莹,李英
    2018, 20 (6): 586-593.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06
    摘要( 452) HTML PDF(997KB) ( 1000)
    从现代货币理论视角分析现行时间银行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引入有国家信用保障的时间货币,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为在实践中验证这一理论思考,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引入时间货币探索性试验,系统记录和观察老人领取时间货币的基本情况,以及时间货币的发放和使用情况,分析时间货币在社区实际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为各地试点开展时间银行模式提供借鉴。结合试验结果,建议政府发行时间货币作为社会照顾服务的记账单位、交易货币、支付货币和储蓄货币;由政府为需要照顾的中高龄老人发放一定数量的时间货币以购买社会照顾服务;组建全国性统一时间银行经营时间货币的存储和借贷业务以服务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内卷化”——基于A县政府购买城市规划服务的实证分析
    耿国阶,李超
    2018, 20 (6): 594-600.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07
    摘要( 492) HTML PDF(923KB) ( 604)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既具有“工具性价值”,亦具有潜在的“治理性价值”,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作为一项“结构性嵌入”的政策工具,其运行受制于既有的政治—社会结构;既定结构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支持性规范机制涣散而软弱,既定政治—社会结构却成熟而有力;两者的“较量”,决定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内卷化”的运作效果,即作为政策工具的政府购买服务未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被既有的政治—社会结构改造和利用。克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内卷化”,关键的突破点在于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平台型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治理的有效机制研究——以网约车为例
    王俐,周向红
    2018, 20 (6): 601-607.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08
    摘要( 469) HTML PDF(1017KB) ( 945)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经济孕育出新型公共服务模式,如网约车。平台型企业参与此类公共服务治理的有效性应被关注。通过分析网约车平台参与网约车治理的动因、途径与效果发现,平台型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治理存在治理有效与治理失灵的双重效应。应用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深入挖掘治理失灵的原因,结果表明,平台型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治理面临主体、制度和环境的多重挑战。建议秉承合作治理的理念,构建联动治理机制、激励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和大数据治理机制,提升平台型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治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基于价值链—政策工具二维框架的我国高校体育政策研究
    曹盛民,史万兵
    2018, 20 (6): 608-614.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09
    摘要( 510) HTML PDF(1059KB) ( 680)
    合理选择与运用高校体育政策工具,能够实现高校体育政策预期目标,推动高校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政策工具理论,对50份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体育政策文本进行深入剖析,揭示我国在高校体育治理工具运用与选择方面的一般规律。结果显示,弱势均衡的供给型政策工具、分化明显的环境型政策工具、匮乏缺位的需求型政策工具是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文本的表征,并提出适度降低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占比,重视供给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健全有操作性、实效性强的政策工具,建议实现高校体育政策工具多样化、均衡化运用,以此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关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司法审判的反思与应对
    李海滢
    2018, 20 (6): 615-620.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10
    摘要( 577) HTML PDF(922KB) ( 1087)
    关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当前的司法审判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即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前提性犯罪的犯罪圈圈定伸缩性过大;适用没收财产时,没收范围特别是没收数额的确定过于随意;判决书中对没收违法所得的情况明确与否各不相同;普遍未对合法财产与涉黑财产进行区分。因此,法院在审理该罪时,需要首先理顺黑社会性质组织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该组织的四个法定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意保护犯罪人的合法财产。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新环保法实施中环境报告制度的困境与突破
    冷罗生
    2018, 20 (6): 621-627.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11
    摘要( 504) HTML PDF(919KB) ( 690)
    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环保工作是一项法定义务。其落实与否,反映的是各级政府依法治理环境的决心和信心。实践证明,2016年其落实情况不容乐观,2017年落实呈现出“报告主体数量有了极大提升、报告内容更为规范、报告时间基本体现了年度限制”等特点,但其仍存在环境报告信息公开不充分、政府部门的环境报告工作欠主动、人大监督常态化机制和社会化参与监督机制缺乏、法律责任机制缺失等问题。今后,除及时公开环境报告信息、完善政府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外,更应强化人大监督常态化机制建设,加强人大与政府的联系与沟通。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论马克思主体解放思想的逻辑演进
    朱春艳,齐承水
    2018, 20 (6): 628-633.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12
    摘要( 463) HTML PDF(899KB) ( 629)
    马克思不仅关注主体的不断生成和发展,而且一直致力于主体的解放,对主体的理解从认识论转向生存实践论,赋予了主体解放思想独特的实践内涵。马克思从其哲学思想的历时性变化来透视主体的解放,经历了从自我意识主体向市民社会主体的转变、类主体向个体主体的转变、资本主体向阶级主体的转变等诸多环节,彰显出马克思哲学中主体解放思想的深邃意蕴。对马克思主体解放思想的深入阐释,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中个体主体和民族主体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共享发展是新时代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向
    杨宏伟,张倩
    2018, 20 (6): 634-639.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13
    摘要( 504) HTML PDF(901KB) ( 542)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要内容。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回应了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难题,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公平正义要求,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丰富分配实践的内容与方式,对解决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语言文学研究
    译者选择的场景框架认知模式分析
    闫怡恂,成晓光
    2018, 20 (6): 640-648.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14
    摘要( 504) HTML PDF(991KB) ( 1453)
    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不断选择决定了最终呈现给读者的译作形式。译者选择什么样的词语、文体及译文的最终呈现,决定了翻译再创造的形式,翻译选择对翻译作品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莫言及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的英文世界旅行得益于葛浩文的翻译,这也正肯定了译者翻译选择的成功。从认知语言学突显观和注意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采用菲尔莫尔的场景框架说为分析工具,以葛浩文华文小说翻译的59部作品书名翻译为语料,验证、探讨、分析、阐释翻译选择过程,以此对翻译选择进行认知解读分析。研究表明,翻译选择过程是受到限制或受到影响的,比如译者认知、读者世界、出版社、编辑、赞助商等诸多因素都会共同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从而最终决定翻译作品的最终呈现及原作的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基于追踪修正和单词处理器的英语写作纠错反馈研究
    苗佳
    2018, 20 (6): 649-656.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15
    摘要( 423) HTML PDF(1012KB) ( 561)
    考察了计算机为媒介的英语写作纠错反馈中的追踪修正、单词处理器、追踪修正和单词处理器混合三种技术类型的有效性。以影响语法习得的时间效应为出发点,以11种主要类型的错误为研究材料,选取了64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历时九周的八个写作任务和三次测验,分析了三种计算机媒介交际技术对于写作纠错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写作成绩的平均错误和平均反馈有所降低,在即时、延时后测中,纠错反馈呈现显著性,特别是采用追踪修正和单词处理器混合类型的实验组最为明显。因此,在写作中追踪修正和单词处理器混合采用可引发更精准、更持久的语法准确度。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策略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策略——以《洛丽塔》与《红楼梦》为例
    邱畅
    2018, 20 (6): 657-662. 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6.016
    摘要( 490) HTML PDF(1121KB) ( 1092)
    虽然纳博科夫是一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充分彰显后现代主义风格,但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纳博科夫小说叙事中蕴含了丰富的东方元素,在小说叙事的诸多方面均可以置于东方叙事美学的框架下展开研究。以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洛丽塔》和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为例,运用叙事理论创新性地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运用点面结合的关联性研究方法,分析《洛丽塔》与《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在叙述者、叙事空间和叙事伏线方面的契合之处:两部作品均运用了不可靠叙述,而且运用的手法具有一定对应性;两部作品均运用了三重叙事空间,虽然对于各层空间的指称不同,但其内在含义是相通的;两部作品均运用了叙事伏线,在行文中暗中行走,谋篇布局。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计量指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