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8月4日至7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山东青岛举行,本届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东北大学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以及全国能源动力类百篇优秀毕业论文2篇。另外,东北大学获评优秀组织奖。

mmexport1723012519114

本届大赛以“绿色赋能,‘源’梦未来”为主题,自2024年3月份启动以来,共收到629所高校的7044件参赛作品,海外21个国家和地区的142件作品,以及667件产业赛道作品,吸引了53000余名优秀学子报名参加,参赛高校和作品数量均创大赛历史新高。最终,共有来自全国130所高校的299支主赛道团队和25支“康菲”杯产业命题赛道团队入围现场决赛。

经决赛现场巡展、答辩展示等环节的激烈比拼,由我校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师刘晓明、王强指导的作品《“海澈电生”——一种自给自足的Janus折纸超材料海水淡化光电协同系统》,冶金学院教师赵亮、董辉指导的作品《LNG-Thermo Harvester冷热双驱发电装置》,冶金学院教师韩宗伟指导的作品《夏蓄冬炉——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跨季节余热高效利用系统》,分别获得大赛主赛道全国一等奖。

IMG_20240807_114641

东北大学获奖作品名单

序号

作品名称

参赛队员

指导教师

获奖等级

1

“海澈电生”——一种自给自足的Janus 折纸超材料海水淡化光电协同系统

高海翔、刘才溢、陈元、王宏伟、刘紫讯、陈艺文、赵桐

刘晓明、王强

一等奖

2

LNG-Thermo Harvester冷热双驱发电装置

赵发坤、曹涵、周嘉鑫、孙孟阳、宋惠婷、罗书聪、李留坤

赵亮、董辉

一等奖

3

夏蓄冬炉——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跨季节余热高效利用系统

于瀚博、施鸿炎、谢理凡、米承权、韩学斐、郝唯灼、崇秀健

韩宗伟

一等奖

4

溪水绿能——基于水光互补技术的微型溪流发电机

杨文涛、邵茵琪、肖翔、江文焱、贾淑雅、张涵智、王祥宇

荣文杰、王睿

二等奖

5

凭“空”取“冷”一种新型 5G 微基站热管蓄冷散热装置

黄烁全、王淮、刘昊学、曹歌蒙、陈则瑞、杨记林、董家祥

历秀明、韩宗伟

二等奖

6

“产焦顾绿,智能调控”——基于立式热回收焦炉的流量智能调节系统设计

李梓菡、丁鸿栩、许钰欣、刘言凇、危义华

齐凤升

二等奖

7

“最后一公里”——仿生鸟腿型能源复合碳纤维起落架

张永健、郝然、汪文杰、姚明远、李心悦、贾梓涵、康佳文

陈杰

二等奖

8

模块化发电海洋监测系统

张林峰、李思凡、聂北、张华霖、张祺、杨乐明、段昱冰

马明旭

三等奖

9

智能折叠式保鲜箱设计与能源综合利用研究

王彦强、主丰宁、李政洋、王淑宝、刘怡志、陈中文、张杰

陈进、董辉

三等奖

10

“百旋千转”——旋转流驱动高效连铸新技术

傅世郑、耿立金、张峻浩、安鹏燕、何坤阳、李金泽、王智鹏

倪培远

三等奖

11

吞 “碳”漆身——赋碳改性再生建筑固废制备高性能混凝土

周天、崔秀文、温谨与、林梓阳、成润翔、 吕颢维、蒋兆熔

陈猛、张通

三等奖

12

“碳” 索交通,城市 “绿”动——沈阳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情况及交通减碳路径调研

王鑫垚、吴永建、丁姝涵、李嘉怡、辛子琪、杨紫丹、索相儒

杜煜

三等奖

13

绿动钢铁,零碳未来——CCUS深度融合钢铁行业生产流程的产业化应用研究

张涵智、曹歌蒙、邓澄秋、刘文静、王志豪、于亦菲、张馨予

杜涛、王义松、那洪明

三等奖

14

基于镍基负载型催化剂的焦油热解气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赵熙

谢华清

百篇优秀毕业论文

15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固相法合成及性能研究

桑浩源

袁双

百篇优秀毕业论文

一等奖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240808213812

作品名称:“海澈电生”——一种自给自足的Janus折纸超材料海水淡化光电协同系统

团队成员:高海翔、刘才溢、陈元、王宏伟、刘紫讯、陈艺文、赵桐

指导教师:刘晓明、王强

当前,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炽阳逐光团队致力于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创新研发,从材料、结构和系统三个层面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本团队利用Al-SiO2-Al进行高效光热转换,并结合Janus折纸结构,成功打造出Janus折纸超材料进行高效海水淡化。团队进一步创新整合了光热、光电和余热利用三大模块,构建出一套动力自给自足的海水淡化光电协同系统。该系统淡化腔仅为0.36平方米,但年产淡水量可达2.4吨。该系统运行一年可节约11.93亿度电,减少煤炭消耗1.478亿公斤。相较于业内其他淡化方法,本系统的成本降低了3%-11%。

微信图片_20240808213834

作品名称:LNG-Thermo Harvester冷热双驱发电装置

团队成员:赵发坤、曹涵、周嘉鑫、孙孟阳、宋惠婷、罗书聪、李留坤

指导教师:赵亮、董辉

重工业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是目前国家减排战略的焦点,基于LNG(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的半导体温差发电是冷能发电的新方式,主要依靠冷热两端产生的温差实现直流电的输出,但传统装置的发电温差范围小,未能实现LNG冷能的全利用。为此,团队基于半导体温差发电原理,设计了一套LNG冷能与低温工业余热耦合的半导体发电装置。通过LNG高品位冷能与钢铁工业低品位余热的协同利用工艺流程,融合太阳能集热、直流蓄电等装置,冷能利用率达到23.1%,较传统LNG冷能应用装置提高幅度15.6%,余热回收利用率达到28%,实现了对LNG冷能的充分利用。

微信图片_20240808213824

作品名称:夏蓄冬炉——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跨季节余热高效利用系统

团队成员:于瀚博、施鸿炎、谢理凡、米承权、韩学斐、郝唯灼、崇秀健

指导教师:韩宗伟

随着数据中心飞速发展,风冷技术已无法满足数据中心的高密度散热需求,其电力消耗和废热排放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余热利用仅在冬季通过热泵利用热能,而夏季的低品位热能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团队提出了冷却和建筑供暖两个高耗能领域联动优化的创新解决方案。这种两相浸没式冷却技术不仅满足了数据中心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需求,而且其回收的余热温度足以直接应用于建筑供暖。随后,结合地源热泵技术跨季节从土壤中提取热能为用户供暖,进而实现余热的全年资源化利用。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的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和社会实践调查竞赛。大赛紧密围绕“双碳”战略目标等国家重大需求,坚持“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主题,积极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已经成为全国高校能源动力领域最具影响的赛事之一。同时,该项竞赛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认定的国家级大学创新创业竞赛,也是我校《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星级分类表》认定的六星级高水平竞赛。